1)937章 气球人_外科教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当看到鱼刺从吸引瓶中的液体中过滤出来,整个手术室的医生护士投来崇拜的目光。

  神人就是神人,怎么知道鱼刺不在体内,而在吸引瓶中呢?

  其实杨平也不知道鱼刺就是还在体内,还是已经离开患者身体,只不过他不愁麻烦,决定应该这样严谨地来处理这件事。

  这已经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,而是态度是否严谨的问题。

  卓主任和周主任觉得自己这这个案例活生生地上了一课,如果刚刚没有找到这根鱼刺,周主任是认为鱼刺还在体内,这次手术只能草草结束。

  然后接下来的所有安排都是按照鱼刺还在体内展开,比如跟患者及家属艰难的谈话,甚至患者及家属各种不理解。

  为了找到这根鱼刺,患者少不了被折腾一番,全身CT是少不了的,到时全身CT没有发现鱼刺,大家会绞尽脑汁思考接下来怎么检查才能找到鱼刺。

  最后做完很多检查还是找不到鱼刺,这根鱼刺成为一桩悬案,医生和患者都对这事心里肯定是悬着的。

  医生会认为这鱼刺究竟藏在哪里,以后会引起大出血、感染、栓塞等危险。

  而患者心里也是一直担心,连开胸手术都做了,最后没找到鱼刺,而且鱼刺还留在体内,这成天带着一颗定时炸弹过日子怎么行呢。

  看来杨教授不仅是水平高,而且这份认真的态度那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,对一根鱼刺的分析也是如此滴水不漏。

  鱼刺已经找到,这个手术终于算圆满结束,周主任也松一口气,这件事其实从技术来说没有难度,难的是要有滴水不漏的思维方式。

  其实杨平也不知道究竟鱼刺是在患者体内,还是已经带出来,但是如果要全面来分析处理这件事,必须这么做,因为这是一个可能性,不能把这个可能性忽略,一旦忽略一个可能性,如果真的碰上小概率事件,就会栽跟斗。

  周主任也不禁想起自己同学的案例,他颈部出现一个淋巴结肿大,找医生看病,第一个医生一看,炎症,开一点消炎药,一吃淋巴结就缩小,不吃又肿大。患者自己学医的,于是找到一家知名医院,要求检查,医生进行淋巴结穿刺进行病理检查,提示炎症。医生说放心吧,病理是金标准。

  同学还是不放心,他自己是医生,知道这个淋巴结肯定有问题,不是炎症这么简单没。于是通过人脉找到全国某顶级医院一个十分严谨的老教授,老教授摸了很久淋巴结说肯定不是炎症,怀疑是肿瘤,但是这样早期很可能穿刺取不到病灶,最好进行多次多点穿刺,这样取到病灶的概率大很多。于是这位同学进行了五次多点穿刺,前四次没有发现问题,最后一次检查是恶性淋巴瘤,但是幸运的是早期,于是患者立刻做手术切除,后来复查什么事都没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ssf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