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六四零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(中)_新顺173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奴隶制的“强迫种植制”。

  所谓“落后的”、“集权的”、“小农的”、“封建王朝的”大顺,在巴达维亚周边和西爪哇,搞激进的、此时最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土地改革:自由买卖、土地私有、按亩纳税。

  当然,这在大顺的字典里,叫“均田”。

  因为按照大顺理想化的统治模式,或者说历史造就的惯性,大顺对征服地区理想化的统治模式是这样的:

  均田。

  编户齐民。

  里正负责收缴税。

  官府进行统治。

  没有豪绅、当地贵族来妨碍统治。

  形成皇帝——六政府——地方官——里正保甲——一个个小农,这样的垂直模式。

  包括在内地,这也是理想化的统治方式。

  问题是内地士绅阶层盘根错节,没法动。

  按此时的一些说法,叫“朝廷在中原吃了士绅一千年的屎,去了南洋还要受这鸟气,再去吃南洋土司的屎?”

  内地士绅的屎,谁当皇帝都得梗着脖子吃,不吃不行。

  这到了南洋,既没有科举出身的官僚关系,也没有开国功勋的土地占有,几十万华人百姓,多数都是底层。少数可以乘马车出入前总督府的高等华人又是根本不被信任的。

  朝廷这边自是想都不用想,以万丹开刀,直接来了一场最激烈的均田改革。

  最难处理的关系,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。

  最容易处理的关系,是一群外来人,该杀的杀、该抓的抓,简单粗暴。

  地方官是科举或者武德宫出身的,来到这一看,认得这万丹的这些豪绅贵族是谁呀?

  找关系都找不到。

  自小的儒学教育,能井则井、不能井则均,在内地只能喊喊口号,跑到这总算是有机会尝试了。

  大量新学出身的年轻人如今也都成年了,一个个又识字,又不能参加科举。

  妥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,皇帝巴不得都滚蛋去南洋当小吏,给个活干。

  应该说,大顺朝廷眼里的西爪哇模式,在他们的视角看来,是一种儒学意义上的、变种的复古西周封建制。

  大量的实学年轻人,是士,脱产。

  城市及城市周边的华人,是国人。

  本地土著,是野人。

  只不过,不能井,而是均。

  税收上去给政府,政府再发下来给这些“士”做俸禄,保证他们脱产。

  国人是统治的基本盘,随时可以武装起来编入军队,而且也有大量的家庭从军,获得减免赋税的特权。

  士,取代原本当地人的贵族、教士、地主等,对“野人”进行管辖,主要是收税、处置纠纷、劝农教耕。

  诡异的是,这种模式出奇的好。

  不但万丹地区的税收,足以保证多出来的这些“士”小吏的俸禄开支,而且征税效率远高于内地。

  百姓也颇为拥戴。

  连做买卖的小商人也非常开心,因为土改后的万丹地区的货物销售量,远高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ssf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